本文由公众号 “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一名手持铁拳反坦克火箭筒,面带笑容的国防军下士。
有时,在事情已经坏到极点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唯有苦笑,开玩笑和找乐子乃是人性的核心内容。即便是在这个世界上最邪恶,最黑暗,最为黑白颠倒的角落——例如二战时期的第三帝国,人们还是没有完全失去苦中作乐的能力。在最难熬的岁月当中,只有笑声可以让人觉得生活还不是那么操蛋。
德国人不苟言笑,刻板严肃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如同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一样,长久以来,幽默也同样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
自从纳粹党1933年上任以来,社会气氛日渐压抑,上管天,下管地的纳粹党在文化与社会生活中设立诸多禁区,采取严刑峻法控制文艺界。但他们既管不了老百姓开玩笑,也没法不让老百姓在不该笑的时候笑。越是禁止,各种或明或暗的段子越是层出不穷,纳粹党本身和某些高官更是被黑得体无完肤——例如二战末期流传甚广的笑话:什么时候戈培尔的裤子戈林能穿了,那战争就差不多该结束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德国报刊就曾经公开嘲讽希特勒和纳粹党,他们把小胡子及其党徒描绘成蠢坏的流氓和聒噪的小丑形象。
展开剩余82%1933年,希特勒的私人秘书恩斯特·汉弗施坦因格(Ernst Hanfstaengl)出了一本书,这本书中包含大量讽刺希特勒本人的漫画,诸多曾被世界媒体公开刊行的照片也遭到了他的恶搞。不难看出,此书的出版只是一个欺骗世人的幌子——谁说元首骂不得?但如果别人照做,也出了这么一本,那后果可想而知。
汉弗施坦因格(左)与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一年之后,德国当局开始取缔各类嘲讽纳粹党及其高官的出版物,但笑话和段子依然在老百姓当中广为流传。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内容如下:希特勒去视察精神病院,里面的病人纷纷抬起手高喊“元首万岁”,只有一个人没这么做,希特勒问他为什么无动于衷,那人回答:“我是大夫,这儿的人就我一个还没疯的!”
帕德博恩的一家马戏团训练了一些黑猩猩,它们只要一看到穿着制服的人,就会做出纳粹抬手礼的动作,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此事后来被当局发觉,当局要求马戏团立刻停止这种表演,如不照做,就会对它们进行“处理”。
禁令发布之后,有些人对此完全不当一回事,著名喜剧演员维尔纳·芬克(Werner Finck)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演出时当着其他观众的面,询问台下坐着的盖世太保密探:“我是不是说得太快了?您能跟上我吗?——或者——您记得比我说的还快?(Spreche ich zu schnell? Kommen Sie mit? - Oder - muss ich mitkommen?)”
维尔纳·芬克(1902-1978),德国喜剧大师。
1935年,芬克终于激怒当局,被抓进埃斯特尔韦根集中营关了6个礼拜。他在关押期间继续口无遮拦,和另外两人组成小剧团,表演幽默节目给狱友解闷。他还告诉狱友们,既然都到了这个地步,那该笑的时候就更没必要憋着了。获释之后,芬克依然我行我素,在1939年被禁止演出——这回当局通知他,要么去国防军服役,将功赎罪,要么就老老实实在监狱里待着。于是,芬克成为了国防军第23步兵师(后来的第26装甲师)的一名列兵无线电操作员,在苏德战场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和东线服役奖章,后来又干回了老本行,成为了随军演员,1945年时在巴伐利亚被美军投入战俘营。后来,他把自己的从军经历改编成了一出叫作《好兵闭嘴(Der brave Soldat schweigt)》的卡巴莱音乐剧(卡巴莱是一种结合歌舞、喜剧、话剧等元素的舞台表演形式)。
在国防军服役期间的维尔纳·芬克。
音乐剧《好兵闭嘴》的海报,该剧在名字上借鉴了著名的捷克小说《好兵帅克》。
1972年,70岁高龄的芬克穿上戏服,在《好兵闭嘴》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二战期间,随着战事越拖越久,德国的处境越来越被动,德国当局不得不借助幽默的力量来笼络人心,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喜剧电影、组织上演幽默节目和歌舞表演,以此提振士气,但这时很多人已经连笑都笑不出来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的讽刺行为刺激到了当局敏感的神经,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德国艺术家埃里希·奥泽尔(Erich Ohser)以埃·奥·卜劳恩(E.O.Plauen)的笔名出版了《父与子(Vater und Sohn)》长篇连环漫画,被视为德国幽默文化的代表人物,早期曾创作许多讽刺纳粹的作品,因此麻烦缠身。在被当局下达职业禁令之后,奥泽尔化名创作的《父与子》系列大受欢迎,纳粹党又注意到了他的利用价值。奥泽尔表面上迎合当局,创作了许多讽刺英国和苏联的漫画,但私底下还是对纳粹持鄙视态度。1944年,奥泽尔在和朋友聚会时发表反纳粹言论,结果不料隔墙有耳,遭到邻居告发,两人被盖世太保逮捕,奥泽尔在庭审开始之前自杀,他的朋友判了死刑。除了像奥泽尔这样的知名人士之外,很多诸如工厂女工之类的普通人也因为无意间拿纳粹开涮,被旁人告发,最后也因为“失败主义言论”被判处监禁或处决。
1936年《柏林画报》封面,奥泽尔与自己的儿子。
最早出版的三本《父与子》漫画(1935-1938)。
奥泽尔1932年创作的讽刺希特勒的漫画。
正如其他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一样,笑声在纳粹德国也一直处于“供应短缺”的境地,直到战争结束,纳粹党倒台之后,社会氛围日渐活泛,人们的笑声才逐渐多了起来。
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2004年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当中一段失控咆哮的片段让他在新千年伊始之时又成为了众人揶揄的对象。
发布于:上海市聚富配资-股票大盘-用杠杆炒股-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