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避暑智慧渗透衣食住行,令人赞叹。
“衣” 方面,两宋纱衣盛行,质地轻薄透气,“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穿在身上,微风拂过自带降温效果。明代 “比甲”(无袖马甲)等,也是消热穿搭,设计理念与现代清凉服饰不谋而合。
“食” 上,古人用冰巧妙。商周挖窖储冰,夏天供皇室用。唐代 “酥山”,以冰为底,覆奶油、酥油,饰花朵彩树,堪称古代 “冰淇淋”。宋代,民间有储冰冷库,街头冷饮摊多,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等,物美价廉,清爽解暑。
“住” 的 “智能空调房” 称奇。汉代清凉殿,石为床,玉晶盘装冰,仆人扇扇,盛夏如秋凉。唐代自雨亭,用水车引屋顶水流成帘,遮挡阳光,水流蒸发降温,亭内凉爽。唐玄宗时的含凉殿,内外水车运转,送冰凉水汽和冷风,似 “中央空调”。
展开剩余49%出行有独特降温 “道具”。春秋战国冰鉴,双层容器,外层放冰,内层存食物饮品,顶部小孔溢凉气。清代实木冰箱,用导热差的木材,内衬锡箔,放冰可长时间保低温。还有 “电扇鼻祖” 叶轮拨风,摇手柄,叶轮旋转生凉风。
古人避暑智慧在现代可见。10 月 24-26 日的安徽酒店民宿展,不少酒店民宿借鉴其理念。有的用竹编屏风引穿堂风,有的客房陈设藤制家具,透气清凉,结合现代舒适,让游客夏日住得惬意。对古人避暑智慧感兴趣,来安徽酒店民宿展,感受古今智慧碰撞,寻夏日清凉之道。
发布于:安徽省聚富配资-股票大盘-用杠杆炒股-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